首 页
│
企业简介
│
新闻资讯
│
产品展示
│
企业荣誉
│
营销网络
│
人才招聘
│
信息反馈
│
客户服务
用户名:
密 码:
新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
企 业 新 闻
业 内 资 讯
业内资讯 => 中国经济75年后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
【
打印此页
】 【
返回
】
发布日期:[2004-9-28] 共阅[22]次
只有中国经济保持一种平稳状态,外资才会“挡也挡不住地”涌进来。也只有保持一种平稳增长,中国经济才可能像众多经济学家所预测的“75年后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 经过了新一轮的宏观经济调控,中国对FDI(外商直接投资)的吸引力却没有丝毫的减退。根据上周公布的最新海关数据,今年前8月份,中国大陆新批设立外商投资企业28748家,同比增长11.73%;吸引合同外资金额937.92亿美元,同比增长38.89%;实际使用外资金额435.59亿美元,同比增长18.77%。 数据只可以显示宏观层面FDI稳定增长的一种趋势,而另外一份来自中国美国商会的“白皮书”却可以显示美国商人们积极投资中国的心态。 上周四,中美商会在北京华润大厦公布了第六部有关中国商业环境的年度白皮书,中美商会由800多家在中国投资的美国公司会员组成,今年的这份报告是根据对其中61%的会员进行调查后得出的结果。 调查显示出的最重要结果是:中国的市场环境尽管还有很多不如外企心意的地方,但是总归瑕不掩瑜,在中国这样一个潜力巨大的市场上,美国企业的投资欲望还在加强。虽然美国企业对中国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依然不依不饶,但是他们仍在扩大在华投资。 这份年度美国在华企业状况白皮书指出,有四分之三的在华美国企业实现了赢利,同时,计划拓展在华业务的和增加投资的企业数目比较上年竟增加了1倍。 与去年美国政界和企业对中国的入世承诺问题屡屡施加压力相比,今年美国企业界对中国投资信心加强的一个原因,恰恰是中国的开放脚步放大了。2004的年度报告对中国遵守入世承诺做出了较去年积极得多的评价。 在这一年中,外资汽车金融公司首次正式获准在中国开张业务,早些时候中国政府又对外资寿险公司开放了5座城市。中美商会主席关德辉表示,“中国的高层领导支持世界贸易组织的改革和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的履行,对此我信心更足了”。 不仅美国对华投资信心增强,中国的近邻韩国的对华投资甚至首次超过日本和美国。据韩国贸易协会在上月底发表的贸易报告显示,今年上半年,韩国对华直接投资额达35.2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54.4%,其投资金额首次超过日本和美国,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2002年,韩国对华投资为27.2亿美元,居外国对华投资第5位;2003年增至44.5亿美元,上升到第四位。因此,从数据走势来看,韩国对华投资逐年增加并继续呈上升趋势。到今年上半年止,韩国对外投资企业共计6623家,其中对华投资企业占40%强,达2888家。近年来,韩国工人工资不断提高,造成企业经营负担过重,预计今后将有更多的企业把目光转向中国。 外商投资的增长表示了对中国经济增长的信心,这种信心还可以从另外一个理论家的层面得到证实。《华尔街日报》近日发布了一个“诺贝尔奖得主畅言全球经济”的调查文章,该文章就几个同样的问题访问了十多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其中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从现在算起,75年后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可能是美国、欧盟,还是中国呢?”结果是选择“中国”的经济学家占据了绝大多数。 在中国名声最大的货币主义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的回答很简单:“中国”。产权和制度经济学的奠基人罗纳德•科斯也深信不疑:中国将在75年后超越美国和欧盟。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经济学家克莱茵则认为,如果不是基于人均收入,75年后世界最大的经济体很可能是中国。斯坦福大学的肯尼斯•阿罗认为:除非经济增长发生根本改变,中国将在75年后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斯坦福大学的威廉•夏普给出了一个概率分布:中国75年后成为头号经济强国的概率是50%、欧盟是30%、美国是20%。另外,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科研教授马科维茨、麻省理工学院的罗伯特•索洛也都选择了“中国”作为自己的答案。 除了上面7位经济学家外,没有选择中国的有5位。普林斯顿大学的纳什、乔治梅森大学的史密斯、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格兰杰选择了“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乔治•阿克洛夫认为是“欧盟”。哥伦比亚大学的斯蒂格利茨以“现在很难对75年后的事情做出判断”为由没有做出明确的选择。 国外经济学家对中国经济这样的乐观判断,当然也应该给国人更多的信心。但是实际上,要保持中国经济如今的发展势头,需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首先就是目前未完成的宏观调控。为了抓住这样一个“转变中国经济发展结构”、“改变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机遇,宏观调控就必须继续下去。 宏观经济数据显示,中国过热的经济增长正在放缓时,上周温家宝总理排除了放松宏观经济调控的可能。温总理认为,“近期加强宏观调控的关键是,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为经济降温的措施,保持政策稳定”,并巩固宏观经济调控的成果。放松投资限制的确还为时过早,如果不能扭转体制冷热循环问题,个别行业里的过热就会马上重新出现。 即使今年最终的宏观经济数据都在政府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政府实施宏观经济调控仍然可能继续下去,因为这一次的紧缩性调控,不再像以前一样只求达到某种经济指标了,它的目标应该是寻求解决体制问题,也就是解决中国经济增长的长期问题,避免今后继续出现大起大落,让经济走入一个持续稳定增长的轨道。 只有中国经济保持一种平稳状态,外资才会“挡也挡不住地”涌进来。也只有保持一种平稳增长,中国经济才可能像众多经济学家所预测的“75年后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
【
打印此页
】 【
返回
】
您是我们的第位客人
800*600象素显示最佳 COPYRIGHT2004
©
中国·上海月月潮
总部地址:中国上海市宝山友谊路199号5楼C座 Email:webmaster@yyc88.cn
电话:021-36071891 36071892 66785010 传真:021-66785012